以小助小 非银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共成长

最新信息

以小助小 非银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共成长
2022-10-12 15:00:00
东贵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贵农业”)是福建省一家专注研发、生产、销售即食海鲜产品的小微企业,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面临停工、下游货款回笼不及时等困境。得知这一情况后,宁德市国有融资再担保有限公司第一时间对接企业制订专属方案,为其提供了1600万元无还本续贷业务,帮助企业解决了临时性还款困难,消除了资金链断裂风险,为企业发展赢得了时间。
  “在服务小微企业过程中,我们伴随着许多客户从初创期开始发展,也见证过许多企业在艰难中求生存,在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也与客户一同成长。”宁德市国有融资再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感慨地说。
  实际上,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像东贵农业这样有着“短、频、急”融资需求的还有很多,亟待沐浴普惠金融的“雨露甘霖”。
  《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过去十年,随着我国普惠供给金融体系逐步完善,典当行、融资担保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等非银机构作为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在市场变革中迅速成长起来,以金融“以小助小”精准服务模式迅速下沉市场,满足了广大小微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积极为我国普惠金融事业贡献力量。
  探索中成长功能定位愈明晰
  近年来,我国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成效显著,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拓展,金融服务可得性明显提升,金融服务满意度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
  实际上,融资担保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典当行等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具备天然功能优势。而在发展初期功能定位尚不清晰的小微金融机构,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和自身的不断摸索尝试,也找到了更为适合的发展方向。
  2015年8月份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融资担保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明确,融资担保是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作用;典当融资方式具有小额、短期、快捷、灵活的特点,主要解决的是小微企业、居民个人的短期应急性融资需求;商业保理作为一种贸易融资工具,有利于帮助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小微企业将应收账款变现,实现资金流和货物流的匹配。
  自2012年商务部开展商业保理试点工作以来,十年间,商业保理行业整体知名度和业务量显著提升。据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商业保理专委会”)测算,商业保理业务量已从2012年的10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02万亿元。
  “在主流金融机构覆盖范围之外,非银金融机构发挥出的拾遗补缺作用正不断加强。”业内专家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近年来,我国多元化、分层次、广覆盖的普惠供给金融体系初步形成,典当行、融资担保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等非银机构能够发挥出服务基层、支农支小的作用,有效提升了普惠金融的可得性,服务区域实体经济发展。”
  政策引导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尽管非银机构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具备独特优势,但在过去较长时间内,行业内的部分机构也存在脱离主业、风险频发、无序发展等问题。”上述专家直言。
  为了引导非银机构专注本业、回归本源,有关部门通过坚持补短板、严监管、防风险、促规范,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非银机构健康发展。
  2018年,商务部发文称将制定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典当行业务经营和监管规则的职责划给银保监会;2019年,为规范商业保理企业经营行为,加强监督管理,压实监管责任,防范化解风险,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加强商业保理企业监督管理的通知》;2020年,为发挥典当行对金融体系拾遗补缺的作用,《关于加强典当行监督管理的通知》正式发布;同年,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还印发了《商业保理企业名单制管理工作方案》,对商业保理企业实施名单制管理,商业保理行业清理规范工作持续深入。据商业保理专委会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存续的商业保理法人企业及分公司7984家,较去年同期的8568家继续减少。
  商业保理专委会主任韩家平表示,从市场主体来看,虽然商业保理企业整体数量下降,但市场主体单个规模在扩大,整个行业的业务规模也在扩大。因此,总体来看,商业保理行业还是向着高质量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完善行业发展环境的各项政策也在陆续发布。除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融资担保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之外,201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2020年5月,保理合同写入民法典,这是我国保理立法进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此举促进了商业保理行业法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形成法律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多位受访业内人士均肯定了政策对于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在各项政策渐趋完善的背景下,融资担保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及典当行等非银机构将更专注自身功能定位,守住风险底线,在夯实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支持中小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乘势而上数字化转型谋发展
  可以看到,过去十年间,非银金融机构已取得可喜发展成果,服务实体经济价值愈发突出,但困扰行业发展的一些问题依旧存在。
  部分非银金融机构从业人士对《金融时报》记者坦言,受制于多种原因,部分融资租赁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差,可持续经营能力较弱;传统的融资申请手续复杂、尽调困难、沟通成本高,面对大量小微、“三农”客户的融资需求,公司现有服务能力有限;保理行业也存在风控能力弱、保理业务场景单一等问题。
  面对行业存在的抗风险能力弱、业务效率有待提升等困扰,融资担保机构、商业保理企业紧跟数字化潮流,走上了数字化转型发展道路。
  随着产业互联网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商业保理公司日益重视数字技术在保理业务中的作用,推进保理业务线上化、平台化、数字化,底层嵌入大数据纵深运用,提高企业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韩家平表示,目前,行业内活跃的商业保理企业基本都实现了数字化转型,业内搭建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已超过100个。
  “我们将融资担保公司的商业模式、业务场景与数字化特性进行结合,尝试探索几条既‘敏捷’又‘接地气’的数字化转型路径。”重庆市南川区宏耀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说,通过借助数字化工具,融资担保公司可以建立和产品、业务复杂程度、经营规模、风险管理水平相匹配的全面风险管理平台,对各类潜在风险进行监控、计量和评估,并实现同一业务、同一客户相关风险信息的集中管理。
  毋庸置疑,数字技术为普惠金融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谋求数字化转型正成为当下专注于服务小微企业的非银机构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正如重庆市南川区宏耀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所说,未来,我国融资担保行业在政策的引导下,行业机构资本或将进一步壮大,各担保机构经营行为也将日趋规范,通过数字化转型,运用大数据信息,风险防控能力将会不断加强,银行、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三方合作也将更和谐、持久。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以小助小 非银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共成长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